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

2007/10/05 研讀綱要 (一)

日  期:2007/10/05 PM 6:00~9:00
地   點:東吳大學外雙溪B013室
主 持 人:黃  默
主 讀 人:輔仁大學雷敦龢教授 (Dr Edmund Ryden SJ)
研讀書目:Global Transformations: Politics, Economics and Culture


主讀內容:

前言(頁1~31)的重點:
全球化不是純粹的經濟現象。全球化是一個複雜國際關係的現象,在某方面是近代的現象,但是它也有根在過去社會中。本書使用的英文非常抽象,故意提供讀者的困擾,不過實際上要講的非常簡單。

本書(頁1~2)討論幾個議題:
(一) 什麼是「全球化」?
(二) 全球化是否新的現象?
(三) 在全球化下,國家的地位如何?
(四) 如何將全球化民主化?
(五) 全球化論壇 (Globalization Debate)(頁2~10)

前言提供三種全球化的理論:
第一、超級全球理論:
傳統國家已被毀滅,未來只有全球市場控制一切,自由經濟派者因而高興,馬克思主義者因而反對。

第二、懷疑全球理論:
國家的勢力仍存在,而且地區性的合作使得沒有一個全球市場。前言認為前兩種看法都不對,兩者把全球化限於經濟市場而已。

第三、轉變全球理論:
全球化是一個長期歷史演變,最近幾年變化很大且影響全社會,但是與過去歷史變化有某些相同點。此理論不談未來如何。
第一、二種理論都視全球化為純粹經濟現象,第三種則不然。

全球化論壇五個議題(頁10~14)
前言認為全球化論壇包括五個議題:
(一) 什麼是全球化?
(二) 全球化影響全社會,不僅是經濟市場的現象。
(三) 全球化的來源是什麼?
(四) 全球化與西方化有什麼關係?全球化是否等與西方化?
(五) 全球化的階段有哪些?

有的學者認為要從中世紀開始談,或二十世紀,或1970年代等。

全球化有什麼影響?
有的學者認為全球化減少國家社會福利制度,不過實際上全球化在不同國家內有不同的影響。

全球化往哪裡?
超級全球理論與懷疑全球理論皆認為全球化的方向很明顯;轉變全球理論則認為在過程中有各種矛盾與不順,不知未來如何。
定義全球化(頁14~16)
全球化是一個過程(「一套過程」)。他包括社會關係、交換從制度的空間方面的轉變,因而產生在活動、溝通及勢力使用的跨洲、跨國流動與網絡。這些轉變可以從四個幅度審查,即其廣度、深度、速度和影響。
此定義把全球化與另外四種現象做分割,即地區化、國家化、區域化和國際化,不過這四種現象與全球化的關係並不單純,反而複雜。

全球化在歷史上(頁16~21)
此部份分析上述的「廣度、深度、速度和影響」,即在時空的幅度,同時也討論全球化的制度幅度。後者也分四個部份:全球化的建設、全球網絡及勢力使用的制度化、全球化在社會各層面的影響以及全球化進行的方式,如以軍事實力或經濟勢力等。

全球化的性質(頁21~27)
全球化可依廣度、深度、速度、影響等四個面向,將全球化分為四種模式:
(一) 深厚型全球化 (thick globalization),如19世紀英國帝國:有高廣度、深度、速度和影響;
(二) 分散型全球化 (diffused globalization),批評全球化的人所期待的:有高廣度、深度、速度和低影響;
(三) 寬廣型全球化 (expansive globalization),如16世紀西班牙帝國:有高廣度、低深度、低速度和高影響;
(四) 薄弱型全球化 (thin globalization),如中歐絲綢貿易時代:有高廣度、低深度、速度和影響。

全球化在社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影響,因此本書研究全球化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、勞工、移民暨環境各領域的影響。

結論(頁27~31)
為了了解全球化,作者選了六個國家:美國、英國、瑞典、法國、德國、日本。

討論問題:
經濟學由Adam Smith建立的學科,到20世紀才發展,影響歷史、地理的研究。經濟學形容過去經濟的變化,同時規定未來,而且其規範在今日社會像神的命令一樣確實。經濟學家像Alan Greenspan或機構像世界銀行為普通老百姓,特別窮國家,規定一切,使人民在這些偉大人物前不敢開口。此本書的作者好像要把經濟學拉回社會之中,不要那麼崇拜它。到底,經濟學的位置應該如何?

薄弱型、寬廣型、深厚型到分散型全球化是邏輯的模式或歷史的模式,或兩者都是,像黑格爾思想一樣:歷史就是邏輯的表達模式?

所選的六個國家都是富有國家,是否足夠反應全世界的全球化?

沒有留言: